首頁 前進中的大慶天澤 天澤產品 綜合信息 產品應用 集團公司 聯系我們
公司簡介
公司簡介
公司簡介

找尋九色鹿

九色鹿的故事,是我在小孫女的故事書上讀來的。故事生動有趣,道理淺顯易懂,昭示世間善惡,闡明因果報應。畫面完全采用敦煌壁畫風格,色彩古樸艷麗,故事中既有九色鹿善良安詳樂于助人和神圣偉岸的威懾力,又有告密者忘恩負義后的丑惡嘴臉和可悲應得的下場,善與惡分明,美與丑昭彰,小姑娘喜愛的不得了。

這次有幸來到敦煌,并參謁莫高窟千佛洞,心情自是激動不已,便打定主意,定要細細瞻仰品味一番。在我心底,敦煌始終是一個崇拜的夢想,是一個期許,一個期望,更是一個崇高的理想。天高云淡,戈壁蒼茫,大漠孤煙,長河落日,三危山腳下,鳴沙山東麓,宕泉河谷的懸崖絕壁上,終于見到了那處與眾不同的景致。

一千六百多年前,這里作為絲綢之路上溝通歐亞的重要通商要道,中原王朝的首要前出基地,寄托了熙來攘往的各色人等的憧憬與夢想。一旦由沙州向西,就要進入浩瀚的塔克拉瑪干沙漠,征途漫漫,生死未卜,因此,在離開沙州前就要在這里捐錢造窟,祈求佛祖保佑。而由西域大漠安全抵達沙州的人們,對佛祖給予的保佑感激涕零,紛紛開窟造佛進行供養。同時,當地官民為祈求安寧和平,也絡繹不絕地開窟造像。就這樣,三危山下,鳴沙山畔,宕泉河谷的石壁上漸漸出現了一排排的洞窟,歷經十六國、北朝、隋、唐、五代、西夏、元等歷代,竟開鑿出735座之多。

 

穿過莫高窟前高大挺拔綠意蔥蘢的銀楊樹,跟隨著導游的引導,一頭扎到中華悠久歷史文化的浩瀚海洋。其實目前允許游客參觀的洞窟并不多,所幸那個描繪著九色鹿故事的第257號洞窟正在其中。忐忑的心稍稍安定了下來,一邊隨著隊伍參觀,一邊搜尋著那257號洞窟的所在。

 

隴西午后的陽光竟然十分熱烈,炙烤得背包之下有汗絲不斷涌出。但聽到導游清脆地報出257號洞窟的時候,我還是緊跑了幾步,率先進入。站在窄小高大的洞窟里,昏花的老眼在晦暗的洞窟里搜尋著那只九色鹿的所在,滿腦子里都是那只色彩艷麗、歡騰跳躍的九色鹿。由于洞窟里光線太差,并且也不允許拍照,我尋找了一圈也沒看到九色鹿的所在。最后還是在導游的指引下,在洞窟正面中段位置隱隱看到了那夢寐思念的九色鹿。

 

遠遠望著那顏色斑駁已不艷麗的《九色鹿經圖》,耳畔導游的講解在高聳的洞窟里縈繞,整個人也漸漸沉浸在那凄美的傳奇故事里。

古時候,有一只美麗的神鹿。一天,九色鹿在河水里奮力搭救起一個溺水者,當溺水者提出要報答她時,九色鹿僅僅以要求他保守見過她這個秘密作為回報。溺水者千恩萬謝,諾諾而去。

 

有一天,王后做了一個奇怪的夢,在夢里見到了美麗的九色鹿,她一心要得到九色鹿。國王便昭告天下,許以重金,找尋九色鹿。那個溺水者貪圖重賞,便向國王告了密,并給國王帶路去獵捕九色鹿。九色鹿雖有神鴉報信,卻還是未能躲過國王的圍堵。當九色鹿見到那個告密者時,悲憤的眼淚落到干涸的河床上,隨后她用人語向國王講述了事情的經過。國王聽完大怒,當即下令不允許任何人傷害善良的九色鹿。而那個告密者因為自食其言,頓時渾身潰爛,滿口腥臭,因疾而終。

我依然沉浸在故事的精彩情節當中,導游的解說依舊繪聲繪色。她說,佛陀在經中解釋,這九色鹿其實就是釋迦牟尼前世的化身,他因看到人世生、老、病、死很苦,便出家修行,以求解脫,后來成了。在這個壁畫故事中,工匠用嫻熟的筆觸、豐富的感染力,深刻而隱晦的揭示了人貪婪、自私、虛榮”的三重弱點,給世人以深深的警示和啟發。

 

“勸君更飲一杯酒,西出陽關無故人”。滿懷依依不舍,乘坐旅游大巴沿著宕泉河岸向敦煌城飛馳而去。遠處祁連山脈的積雪閃爍著耀眼的白光,荒漠與藍天白云相映襯,茫茫戈壁快速地向后閃退,一簇簇駱駝草永遠守護著孤寂和荒涼。

偉岸雄渾的莫高窟越來越渺小,高大粗壯的銀白楊漸漸失去了蹤影。但我的思緒卻依舊沉醉在那遠古的時光隧道里,對古人的敬畏油然而生,更為古人的虔誠恭敬所打動。在我內心里,那尊未來佛氣度莊重神圣的身姿卻愈發高大起來,真心祈望未來佛為人類社會描繪的大同世界盡早實現。到那時候,一種七收,樹上生衣,隨意取用,山噴香氣,地涌甜泉,路不拾遺,夜不閉戶,人們無憂無慮,幸福生活到長生不老。

一隊駱駝在戈壁上緩緩走過,寂靜的長空里回蕩著悠揚明亮的駝鈴聲。

 

20210921作于大慶

 

注釋

《鹿王本生》:《鹿王本生圖》是莫高窟第二百五十七窟壁畫的主要題材。本生故事畫,表現“舍己救人”為題材的作品,在壁畫上占有突出地位。本生故事是指佛教創始者釋迦牟尼生前所經歷的許多事跡。釋迦牟尼原是古代印度北部一個小國———迦毗羅衛國凈飯王的兒子,傳說他因看到人世生、老、病、死很苦,便出家修行,以求解脫,后來成了。鹿王本生是說釋迦牟尼前生是一只九色鹿王,他救了一個落水將要淹死的人反被此人出賣的故事。

莫高窟:俗稱千佛洞,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。它始建于前秦宣昭帝苻堅時期,后歷經北朝、隋朝、唐朝、五代十國、西夏、元朝等歷代的興建,形成巨大的規模,有洞窟735個,壁畫4.5萬平方米、泥質彩塑2415尊,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、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。

莫高窟壁畫:莫高窟的開鑿得緣于一位法名樂僔的和尚。據說,公元366年,樂僔云游到此,忽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、狀若千佛,心有所悟,便在崖壁上鑿下了第一個石窟。此后,許多絲綢之路上的商人為了祈求前路的順利、生意的發達,紛紛在這兒許愿開鑿石窟,請民間藝人繪上心中崇拜的神靈形象。從十六國到元朝,莫高窟的開鑿一直沿續了10 個朝代。其中北魏時期的壁畫,是佛教藝術傳入中國后現存較早的作品。佛教藝術在題材內容上,不可避免地含有封建迷信和落后的東西,但是,在藝術風格和表現技法方面,由于畫工們的不斷努力和探索,創造出了氣勢雄偉的作品,為封建社會全盛時期的唐代壁畫藝術,開辟了新的道路。

三危山:三危山位于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,綿延60公里,主峰在莫高窟對面,三峰危峙,故名三危。

鳴沙山:這里指敦煌鳴沙山。沙漠或者沙丘中,由于各種氣候和地理因素的影響,造成以石英為主的細沙粒,因風吹震動,沙滑落或相互運動,眾多沙粒在氣流中旋轉,表面空洞造成空竹效應發生嗡嗡響聲。

宕泉河:敦煌莫高窟前穿越三危山的一條流。莫高窟第148窟《唐隴右李府君修功德碑記》說宕泉河“前流長河,波映重閣”,表明當年水量豐沛,相當壯闊。莫高窟南區和北區考古發掘證明,一千多年來宕泉河流量逐漸減少,河床逐漸淤高。第489窟、第487窟開鑿于唐代以前,洞窟地面應在今地面6米以下處。而第61窟開鑿于五代末,窟前殿堂臺基在今地面3.2米以下處。第130窟前有處西夏遺址,地基高程在地下3米以下處。第61窟前元代遺址今地面2.1米以下處。第130窟前明代沖積層在今地面2米以下處。這些考古材料反映了莫高窟南區窟前地面歷史高度的變化。

現在的宕泉河已經衰變為一條潺潺小溪,敦煌研究院在山口處建設大壩,全部截流,綠化窟區,為生物治沙工程提供灌溉水,主河道便常年斷流。只有夏天暴發山洪,沖蕩河床,重現往昔雄勁。

 

上一篇文章: 首臺4PB-200型平貝母收獲機在大慶凈達下線
下一篇文章: 深入生產一線 做好貼心服務

黑公網安備 23060302000059號

国自产拍91免费观看